电商 “仅退款” 时代落幕:行业回归理性竞争的必然选择

2025-04-23 09:40 10
4月22日,电商行业迎来标志性政策调整:拼多多、淘宝、京东等头部平台宣布全面取消 “仅退款” 规则,消费者收到货后的退款不退货申请将由商家自主处理

一、政策沿革:从 “用户友好” 到 “生态失衡” 的四年博弈

“仅退款” 政策诞生于 2021 年的拼多多,初衷是简化售后流程、提升用户体验,后被各大平台视为 “竞争护城河” 相继引入。然而在实践中,该政策逐渐异化为一把 “双刃剑”:


  • 正向价值:初期有效遏制了 “货不对板”“虚假发货” 等乱象,尤其在农产品、日用品等低客单价品类中,降低了消费者维权门槛;

  • 负面效应:随着 “羊毛党” 职业化、AI 伪造证据等黑产崛起,部分消费者滥用规则 “白嫖” 商品,商家面临 “货款两空” 的风险。数据显示,2024 年某服饰类目商家因 “仅退款” 损失占比达营收的 8%,中小商家生存压力剧增。


政策转折点出现在 2025 年两会期间,国家相关部门明确提出治理 “滥用仅退款规则” 问题,释放行业纠偏信号。淘宝天猫早在 2024 年 7 月已率先松绑规则,此次全面取消可视为行业共识的最终落地。

image.png

二、利益重构:商家、消费者与平台的三角平衡

政策调整的核心是重新分配售后环节的权责:


  • 商家:从被动接受到自主决策
    取消 “仅退款” 后,商家可根据商品实际情况(如破损程度、二次销售可能性)与消费者协商解决方案。这对规范经营的商家是重大利好,尤其利好高单价、易损耗品类(如家电、奢侈品)。但同时也要求商家提升客服响应效率和纠纷处理能力,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客诉升级。

  • 消费者:从 “绝对倾斜” 到 “合理边界”
    消费者失去 “一键仅退款” 的便利,但合法权益仍受保障。平台将保留 “退款退货” 通道,且对质量问题、假货等严重违规行为,仍支持极速处理。这一调整倒逼消费者理性行使权利,减少 “恶意试穿”“拆标退款” 等投机行为。

  • 平台:从 “流量竞赛” 到 “生态治理”
    平台不再以 “极致用户体验” 作为单一竞争维度,转而通过优化规则平衡各方利益。例如,淘宝同步推出 “店铺真实体验分”“佣金激励” 等举措,引导商家从低价内卷转向服务升级;京东加强对 AI 假图、违规店群的治理,重塑信任体系。

三、行业影响:开启 “质量优先” 的新竞争周期

此次政策调整预示着电商行业进入新发展阶段:


  1. 遏制劣币驱逐良币
    过去,部分商家为应对 “仅退款” 损耗,不得不降低成本、以次充好,形成 “低价低质” 循环。规则调整后,合规商家的利润空间有望修复,推动行业从 “价格战” 转向 “价值战”。某母婴品牌负责人表示:“取消仅退款后,我们更愿意投入研发高品质产品,而非补贴售后损耗。”

  2. 加速中小商家分层
    具备供应链优势和服务能力的商家将脱颖而出,而依赖 “仅退款” 吸引流量的劣质商家可能被淘汰。这与平台近期推出的 “商家成长计划” 形成协同,例如抖音电商的 “春雨计划” 通过流量扶持优质商家,进一步优化生态结构。

  3. 倒逼服务体系升级
    售后纠纷处理将成为商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。预计未来行业将涌现更多第三方质检、退换货物流等配套服务,推动电商后市场向专业化发展。部分平台已开始测试 “智能协商系统”,通过 AI 分析商品详情和聊天记录,提供纠纷处理建议,提升协商效率。

四、未来展望:平衡之道的持续探索

“仅退款” 的取消并非终点,而是行业探索 “更公平交易规则” 的起点。对平台而言,需在以下维度持续优化:


  • 细化规则颗粒度:针对不同品类(如生鲜、虚拟商品)制定差异化售后标准,避免 “一刀切”;

  • 强化信用体系:建立消费者信用分制度,对恶意退款行为实施限制,同时保护优质用户权益;

  • 完善纠纷调解机制:引入行业协会、消费者协会等第三方力量,降低商家与消费者的直接冲突成本。


信任合作.png

正如业内人士所言:“电商的本质是信任交换,取消仅退款不是降低服务标准,而是让信任回归‘货真价实’的本源。” 当平台不再用 “超预期政策” 制造竞争焦虑,商家不再为规则漏洞买单,消费者不再依赖投机获取短期利益,行业才能真正步入 “商品优、服务好、生态健康” 的可持续发展轨道。这场历时四年的政策实验,最终教会我们:任何商业创新,都必须建立在多方共赢的底层逻辑之上。